很多人都憧憬美好的愛情,但想象很美好,現實卻很骨感,很多男生甚至連怎么找對象都不知道,更別提是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戀愛對象了。那到底該怎么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戀愛對象呢?
1.外表偏好
2009年一項研究表明:
人在不發出任何語言或不做出任何肢體動作之前,就會開始向別人傳遞自己的人格特點了。
人格特點包括,內外向水平、情緒穩定性、開放性程度、自尊水平。
換句話說,人被美好的事物吸引。這種美好,一方面,是對方的外表裝扮。另一方面,是對方通過外表透露出的人格特點。
這就變相解釋了,人喜歡的美好事物是具有相似性的。
因為,在個人審美不發生質的改變時,人們通過審美篩選出的美好事物都在一個范圍內。
比如,在我們審美高度沒有改變的一個階段內,我們購買衣服的風格、款式,甚至顏色都大致類似。
比如,我們時常關注的一些明星,覺得對方漂亮也好,氣質也好,其實都是在自己對于長相的偏好里。
所以,有些人只需要看一眼就會讓人產生“感覺對了”。
2.內心原型
心理學家卡爾·榮格認為,每個人心中都存在一個戀愛“原型”,它影響著人們的一見鐘情。
這個原型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對某一事件、人物、行為的典型印象。
它是我們頭腦中的一副模糊但深刻的畫面。
比如,提到擇偶標準時,我們腦子里冒出來一個白月光,她就是我們的完美女神,是我們的標準。
這個標準,就是我們內心的原型。
它是我們建立的一種無意識標準,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異性的選擇和反應。
比如,你的白月光是范冰冰。
那么,這個原型的某些特征,溫柔、知性、嫵媚,甚至她做過的某些動作都會引導你去選擇一個與她相像的人。
這意味著,我們每個人從小在家庭影響下,早已樹立了一個選擇對象的標準。
它是在我們潛意識里,默默影響著我們。
盡管我們說不清道不明這種原型的究竟,但我們追求的“合眼緣”“感覺對了”無不由它主導。
它是家人和自我種種特點的結合,這也是為什么“對的人”總和自己或家人相像的原因。
所以問題來了:
既然一見鐘情是由這兩項決定,那么能否人為增加被一見鐘情的幾率?
真可以。
比如,針對外表偏好,初遇時偶爾把視線轉移在對方兩眼和鼻梁之間的三角地帶,在減輕壓迫感的同時,也能讓氛圍更輕松,給人營造舒適感。
比如,針對內心原型,初遇時注意自己說話音量。人類學家研究發現,嗓音偏低的男性更具吸引力、更符合女性內心原型。
所以,戀愛也是有方法的,盲目的追求大概率是吃力不討好。只有選對路、用對勁,才會事半功倍,甚至讓自己成為被追求對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