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角色扮演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,但是如果說到戀愛中的角色扮演,想必大家就一臉黑臉問號了。沒事,看完這篇文章,我相信大家就會對戀愛中的角色扮演比較了解了,了解過后,我們就一起來反思一下,在這場角色扮演中你扮演的是哪一種吧?
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你是不是也有遇到過這類型的問題!
有男生提出疑問:
為什么我感覺自己總是沒辦法拒絕那種,看起來柔柔弱弱的女生呢?對方只要一跟我求助,我就很容易愛上對方,會情不自禁付出很多。
也有女生提出疑問:
我對我每一任對象都非常用心,總是會十分投入地為對方付出,可受傷的那個總是我。
還有的女生會問:
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,會因為一些小事生氣,總抓住兩個人鬧矛盾的時機狠狠發泄,明知道自己有些話是不能說的,可就是忍不住要說出來傷害他,就想看看在我做這么過分的時候,他會不會包容我、還會不會愛我?
為何要把這三個看似沒聯系的問題放在一起來說?先別著急,現在我們來回想一下,自己是否在小時候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:
“別叫我,我不是你ma”
“你再這樣我以后就不管你了”
“你怎么這樣讓人不省心,你看看別人家孩子...”
“我不這樣行嗎?我這么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啊!”
也許這些話在我們小時候,都或多或少有聽到過,只不過每個人聽到的頻率和強度是不一樣的。
如果在原生家庭中,類似這樣的話是你父母對你說的主流話語,那你就生活在一種“有條件的愛”的環境中。
而當我們陷入這樣的環境久了,潛意識里想要對自我有所補償,就可能面臨兩種情況:
一、成為“吸血鬼”式伴侶
在自己內心深處總是渴望自己是被照顧的,想要試圖試探對方是不是可以無限包容你,無休止的索取愛,想要證明就算自己差到極點、糟糕透頂對方也不會離開、拋棄、貶低你。
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你內心有個信念,當自己弱小時、倒下時、不完美時,你所愛的人一定會嫌棄你,因為你從小就處于一種“帶著誘惑”的深情中。
科胡特曾講過:父母對孩子所有的好,都是為了滿足自己未完成的心愿。
比如父母自己有個遺憾,不會彈鋼琴,于是就不斷要求孩子去學鋼琴,而只有當孩子鋼琴考級成功,他們臉上才會有微笑。
孩子從小就學會“犧牲自我意志”,變得沒有自我的意識,只有滿足父母的期待,才能獲得父母的肯定和微笑,那么這個孩子在長大后,就會渴望那個長久以來不被允許暴露在外的自我得到愛,就會病態追求這種過度的包容、無條件的愛,直到把感情消耗殆盡。
二、成為“圣母”式伴侶
試圖讓自己成為無限付出的完美母親,把伴侶視化成孩子,通過無限為對方付出,只要看到對方滿足的樣子,你就覺得所有都值了,自己被治愈了。
這種情況是因為從小遭遇各種嚴厲打罵,心理學家科胡特將此稱作“帶敵意的堅決”,在你學習成績不好時,你可能就會聽父母說“我們兩個一天到晚,起早貪黑,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,你怎么這么不爭氣啊!”然后就是一頓暴打,父母對你的管教是帶著強烈的敵意的,他們在你身上發泄的是他們自己都無法承受的負面失意情緒。
這樣的孩子就會渴望著一段永遠不會起任何沖突矛盾、不會有打罵的關系,內心的渴望是“我會被溫柔對待”也就會試圖靠不斷滿足對方,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心愿。
這兩種狀態的人,在感情中很輕易就會受傷,但不管是無限索取還是無限付出,最終都只會讓別人討厭。
只有當我們學會愛自己,讓付出和索取都能夠平衡時,愛才會被真正啟動。